恶果,失败,就需要再集中力量。建立更强大的军队,需要更多的金钱,而对民间的压榨就会更厉害,民生就会更困苦,大量的农田荒芜。商业凋零,国家税赋减少,而为了收到更多的税赋,就必须在国内进行更严苛的统治,这是一个循环的怪圈,最后的结果,便是像现在蜀郡一样,农民的爆动起此彼伏。蜀郡的地方卫军疲于奔命,而且这些地方卫军与本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剿灭行动便变得有些奇怪起来。成了一场猫捉老鼠游戏,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调动正规军开始进剿,现在虽然局势平稳了一些,但檀锋并不认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暂时的平静,只怕在蕴酿着更大的风暴。
在燕国时。檀锋亦执掌过国家大权,他深深的清楚。农民,是最为温顺和老实的一个族群。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冒着杀头的危险来造反的。蜀郡此起彼伏的起义和暴动,只能说明那里的局势已经崩坏到无以复加了。
曾几何时,强大的大秦,在燕国眼中,只能仰望的大秦局势就到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步,而这一切,都是拜高远所赐。
高远敢于裁撤国内数十万地方卫军,就说明他对国内的安全形势相当自信,只需要依靠少量的警察,就能搞好当地的治安,这在秦国是不敢相象的。
自己关于汉国的一系列报告递到了秦王的案头,就此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再无丝毫消息,这让檀锋有些沮丧,他认为现在的大秦,已经午疮百孔,如果不敢破釜沉舟,锐意改革的话,用不了多久,这艘大船就会自沉的。
基于这个认识,他与当朝首辅范睢走到了一起,因为范睢对他的一些分析极为赏识,多次来信与他探讨关于汉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能否移植到秦国。
只可惜,在大秦,对着朝政有着深刻影响力的并不是范睢,而是李儒,范睢更像是老秦王在临死之前给新王找的一个裱糊匠,能做的只能是修修补补,而无法做出实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