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伐,为国家利益者多,为个人恩怨者少,就算是一切统帅意气用事的征伐,一般也都是为了维护一个王朝的尊严而不得不为之。古人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存亡根本。所以对于战争,古往今来更多的都是采取谨慎态度,所为的也是能够让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
大明北定中原,实际上已经基本恢复了北宋时候的版图,虽然山西一带还是控制在蒙古人手中,但是作为交换,大明已经拥有了河西,甚至还开拓了吐蕃、东洋和南洋,版图别说超过前宋,甚至已经超过了汉唐。尤其是百年间,民间最重的思想是“北伐中原”而不是“北伐幽燕”,也就是说杀到中原实际上已经满足了民间对于朝廷战争以及武力的需求。
根据之前文天祥北伐以及明军的大反击来看,久经战乱的北地在蒙古人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甚至在蒙古人心中,除了洛阳、汴梁等重要城镇,其余地方更像是一个仓库,不需要的时候不会去在意,需要的时候就直接动武抢劫粮草和金银。
而在另外一个时空历史上,一直到蒙古取得襄阳之战的胜利,建立元朝,才算的上正式以汉家文化为正统,而忽必烈也在汉人官员的劝说影响下,开始真正考虑对汉人采取怀柔政策,而不是一味的打压剥削,并且注重南北各地的经贸文化交流,意图加强对于江南的控制,而疏浚大运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只不过就算是如此,实际上一直到朱元璋以淮上布衣起兵,江南也依旧是天下最富庶所在,也是天下最先乱所在,这也意味着蒙古至始至终都没有完全掌控南北汉人的民心。
所以大明当时北伐两淮和河洛,从蒙古人手中接过来的就是一片烂摊子,迫使朝廷甚至不得不从民间募集财物来支援两淮,并且逐步进行基础设施重建、引导百姓留下来进行耕种,方才使得尸骨遍野、荒凉破败的两淮和河洛南部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成为大明北伐的后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