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荷枪实弹的对抗演练。
而禁卫军,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陪练对象。
看着叶应武嘴角的坏笑,一左一右吴楚材和江铁齐齐打了一个寒战。
——————————————————
捧着茶盘的婢女小心翼翼的走到叶应武的桌前,将热气腾腾的苦酽送上案头,然后躬身退下,如果不去注意听的话,甚至根本察觉不到这几名婢女来往的脚步声,细细看去才会发现她们衣裙下面偶尔露出的都是软底鞋,显然是有人叮嘱过了。
而叶应武的注意力没有丝毫被她们吸引,全神贯注的看着手中的厚厚基本资料和草案。平息了天武军的事情之后,叶应武也终于有精力腾出来做更重要的一件事——民政文官制度的改革。
正是因此,叶应武这两天和梁炎午他们忙的天昏地暗,毕竟现在叶应武身在洛阳,此处只能称得上是大明的“行在”。包括政事堂三位相公和六部尚书都没有随行,所以想要一条一条分清民政改革的诸多事宜,就只能依靠叶应武带着梁炎午等等一帮幕僚来商量。这些幕僚到底是年轻,而且从政时间太短,在经验这方面远远比不上政事堂的那些官员,所以实际上大部分还是需要叶应武和梁炎午两个人来头疼。
不过不得不说,这样高强度的磨砺,对于这些幕僚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好处的。现在朝中官员已经隐隐约约看出端倪,这些平日里跟着叶应武走南闯北的年轻幕僚们,实际上对于大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以及施政方略的了解已经超过了朝中的普通官员。他们只需要更长时间的从政经验,就完全具备登殿拜相的资格,或者换句话说,这些叶应武的幕僚就是叶应武为大明的下一代准备的新鲜血液。
以梁炎午为首的一众幕僚根本不顾形象的在行宫大殿上东倒西歪,一个个顶着黑眼圈,只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是有多疲惫。
“陛下,这是最终草案,还请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