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全了当初的君臣之谊。宣读敕封其为辽王的诏书后,赵桓和李纲相互施礼,可此时已是平礼相见了,按大宋礼法宰相和亲王虽都为一品,但是宰相的地位却要高于亲王,可李纲表现的仍十分恭谨,却已无法改版两人同殿为臣的事实了。
由于赵桓从五国城到登州一路马不停蹄,不免劳顿,在登州歇了几日才再次上路返京。现在正是酷暑时节,他们也不多行,逢驿馆便歇。开始几日赵桓还是唯唯诺诺,一切皆听安排,对谁都是客客气气的。可越往前走李纲发现越不对劲,辽王开始摆起谱儿来了,也对衣食开始挑三拣四,对随从们也是吆五喝六,可能碍于李纲地位才没有对他如何。
对赵桓前后巨大的变化,李纲十分纳闷,按说其搞的国破家亡被虏到了异国,好不容易回来了也该夹着尾巴做人,对皇帝感恩戴德,可他接到敕封后本应上表谢恩,表表忠心,但现在其似乎没有当臣子的觉悟,像是忘了还有这么回事儿,以为自己回来还是当皇上的,甚至开始对几位兄弟也指手画脚。李纲觉得事情蹊跷,将随侍辽王的人找来一问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
原来是迎接辽王的队伍摆出这么大的排场,足见皇帝的重视,所经地方官员当然不敢怠慢要前来慰问下,无意间说起了风传皇帝退位,众人上书相阻的事情。这下惹了祸了,赵桓开始倒是未觉得是真的,可架不住走到每一地都这样传,他也便觉得老二是怕了自己了,不自觉的端起了架子。又行了几日已经有皇帝在小朝会上表明让位态度的消息,加上有官员竟私下向其示好,使赵桓更加确信自己回京后便能复位……
“赵都统,朝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李纲因为远离朝廷难以知道确切消息,而皇帝又无旨意,他虽然着急也无可奈何,不敢擅自采取措施,这下等到了从京中来的赵忠便将他抓住要问个究竟。
“李相,旨意上不是说了吗,有人欲对辽王不利,命行驾转走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