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了过去的历朝的做法,认为骑兵花费过大,而且战斗力低下,应该优先发展步军。
赵柽此举立刻引起朝臣的不满,纷纷上书,引经据典的跟他辩论,但终不离范仲淹的“自古骑兵未必为利”,“沿边市马,岁几百万缗,罢之则绝戎人,行之则困中国”。沈括的“以为契丹马所生,而民习骑战”,而宋朝“利强弩”,“舍我之长技,勉强所不能,以敌其天产,未闻可以胜人也”。
宋祁所说的“损马而益步”,“臣料朝廷与虏相攻,必不深入穷追,殴而去之,及境则止,然则不待马,而步可用矣”。除买马花费重金之外,自五代迄宋,“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或说“边城一马之给,当步卒三人”,组建和编练骑兵,自然是一项耗费巨大的投资。这些都成为不少士大夫反对加强骑兵建设的重要理由。
朝中大臣们不主张发展骑兵,不过是反映士大夫们战略目光的短浅,而不重视骑兵建设,恰好是宋朝传统的消极防御战略的组成部分。以为宋朝有“马少,又人不习骑”的短处,“每至贼来作过,则朝廷常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这些在当时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赵柽立刻予以痛批,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而改进的。辽、西夏、金等举行大规模会战时,往往集中几万以至十万以上骑兵,而步兵仅仅负责运输,开壕堑等项工作。骑兵作为突击兵种,集中使用,可以发挥很大威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将与匈奴角逐,正是采用组建和集中使用骑兵大部队的战略,得以深入河西,长驱漠北,取得以往使用步兵作战不可能达到的战效。
然而正是宋人却长期沿用以步兵为主的传统战略,不懂得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将骑兵分散于各个战场、各支部队,作为步兵的附庸。尽管在整体上和总数上,宋朝的骑兵不一定处于劣势或绝对劣势,而在各个战场上或战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