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奋斗在新明朝 > 六百一十七章 卖的是什么

六百一十七章 卖的是什么(2 / 5)

。以他刚刚熟悉的印刷行业为例,之所以更先进的活字印刷不如雕版印刷普及,很大程度上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

一个熟练刻字工每天工薪只有几分银子,一个月下来不超过二两。如此书坊多请一些便宜刻字工便足以应付印书需求,与活字印刷相比也就慢点而已。熟练工匠都如此,其他更可想而知。

不过饶是人力便宜,但李佑报坊折算下来,每个月付出去的人工薪银开销也超过五百两,全年更是预计六千两左右。当然,报坊和一般买卖货物的店铺不同,本来人力成本所占比例就高,几乎可以和工场相较。

相较之下,纸墨成本算是很低了,每次一万份报纸最多不过二十两,逢单曰出报,一个月不到三百两,一年是三千两。

李佑的幸运还在于,他能“借”来铜活字,不用自己再去耗费大量钱财和时间去铸造足够使用的活字,这才是阻碍竞争对手出现的最大技术门槛。如果这部分成本也算进,那还得多花数千两银子。

所以综合起来,办报的第一年不计算活字成本在内,李佑付出的本钱大约是一万两银子左右。

家财万贯是形容富豪的,一万两怎么也相当于一到两个万贯了,若在京师周边的直隶买田地,买个几千亩不成问题。故而一万两绝对是一笔大数目,足以让大部分商家都咋舌吃惊(即将入京的金百万表示一万两仅为两个月盈利只是他没想到这个主意而已)。

看到成本核算数目,叫李大人感慨万分,新媒体不但需要勇气和实力,更需要烧钱,任何时代都是。如果办真正意义上的曰报只是找几个工匠印几张纸那么容易,以古人的才智早就该出现了,还轮得到穿越者们纷纷发明么?

外人为李佑一掷千金的大气魄而津津乐道,家里却先有点不满了,管账的三房关姨娘对老爷烧钱的行为持强烈反对意见。

每年要花出去上万两银子这个能掏空家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