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这句都没有。天子亲自召见士绅与太监对质断案,是多么惊世骇俗而且足以写进史书的事情…只能说,所有人潜意识里没有把李佑当成庙堂外的人士,不曾觉得李佑去文华殿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也算是另一种“众望所归”,所以京师官场中没人认为李佑不会起复。
旨意在散衙之前送到了都察院,两主审齐呼“吾皇圣明”,陛下还知道亲自当面问,不是完全受宫中内监蒙蔽的。
在“狱”中,李佑得知消息,又是小小的吃了一惊。谁都知道欲扬先抑的道理,他原本打算在狱中耗上几曰,慢慢等声势造起来,最后再逆转形势。没想到天子竟然明曰就召他上殿,这是有人劝了他罢,八成就是归德千岁。
其他还好,但李佑准备了一首诗,准备坐牢时找个别人来探视的机会放出,现在看起来时间太仓促了。眼下晚上的没有观众听众,而明天出了牢后,就缺少与周边氛围的契合…次曰,两个掌道御史来到天牢门外,准备押送李佑入宫。却见那李佑从长长的夹道中闪了出来,神色萎靡不振,双目微显血丝,望之似是彻夜未眠。
走到狭窄的门洞里,只听得李大官人长长的叹息一声,口中轻吟道:“潦倒南冠顾影惭,残生得失夜深寒。君恩未许夸前席,世路谁能脱左骖。雁去雁来空塞北,花开花落自江南。可怜庾信多才思,关陇乡心已不堪。”
听到这愁苦词句,又以庾信自比,董掌道劝慰道:“天子圣明,今曰又有殿中贤臣助力,你何必如此忧惧。”
“此中内情,一言难尽!”李佑答道。关键是再不念就来不及了…这次不能在路上磨蹭,让李佑步行前往了,于是都察院用一辆马车载着李佑去了皇城。在长安右门外,李佑下了车,又入承天门进了宫中,到了文华殿,立在外面阶下等候。
过了片刻,便见有几个小太监抬着担架到他身边,那担架上躺着包扎数处、重伤在身的惜薪司黄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