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寥寥无几的清醒人物知道,真正帮了太后忙的人是李佑,但公论却都怀疑是彭阁老。
有心替彭阁老辩解几句的,仿佛也像被什么堵住了嘴一样,好似爱你在心口难开,政治便是如此,成王败寇而已。亦有传言,已经六十九岁的彭阁老生了致仕的念头。
其实事已至此,结果摆在这里,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历史上有那么多不清不楚的不明不白的事情,也不差这一件。若是桩桩件件都一清二楚的,那还不知要有多少后世史学家失业。
但位于漩涡中心的当事人李佑深深知晓,大谏议只算个开端而已…真正的好戏还在后面,远没到落幕时刻。
闲话不提,却说大谏议事件刚刚结束,朝廷便得到消息,三天之后,天子将抵达京东通州。每个人都晓得,一个新时代的帷幕已经缓缓拉起了。
热血澎湃的运动总要冷却并过去,回到了本职工作,李大人所负责的差事还是只有一件,审理两淮余盐案。
但李佑的审问方式依然是那么销魂,不紧不慢的,好整以暇的,每天发一个传贴,让魏国公世子到都察院接受质询。
当然,徐世子依旧不配合,此时他更沉得住气。父亲马上就要进京了,熬过这几曰,李佑就再也没借口拿他代替父亲来质询了。
而且徐世子不信李佑在全无实证的情况下,有胆量去传太后倾力支持、伴驾进京的魏国公到都察院审问。
别人对李佑的审案方式颇有疑惑,前凤阳巡抚、前两淮盐运使和前扬州知府已经在天牢里住得快发霉了,李大人不去提审这三个,却天天与徐世子消磨工夫,这又是为的那般?但案情敏感,别人唯恐牵连自己,不太敢多嘴说什么。
话说从扬州解来的三人组当初听到由李佑主审案子,惊愕之余又有了几分解脱感。因为他们在扬州看得出来,李佑行事风格颇有几分雷厉风行的架势,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