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互相结党。
不得不说,徐世子和李佑的思路如出一辙。
卢府中,老尚书与李佑推心置腹道:“朝中情势复杂,有三大暗流彼此交错。太后与天子交政,内阁大学士空位待补,抬举勋戚入廷议。你言行胆大,看的明白吗?”
“晚辈位卑力弱,大政交接和补大学士之事,是晚辈所够不到的。但入京至今,始终立足不稳,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又不能全靠诸位老大人扶持,故而多想法子奋发了。”
卢尚书叹道:“你的对错,已经不是我所能判断的了。老夫考校你一句,对于大内抬举勋戚之事,你认为能成否?”
李佑毫不犹豫答道:“显然能成。纵观圣朝,天子想抬举谁家,没有抬不起来的,倚重内宦,司礼监崛起;欲用厂卫,厂卫横行;重用文官,内阁势大,所求无非制衡而已。本次大内想抬举勋戚,亦同此理。”
“太后所做,只为声张造势而已。待到天子亲政,只要勤奋视朝,令若干勋戚侍立,多多青睐垂询,天长曰久之下,自然就形成勋戚议政的惯例!须知国朝乃朱家天下,惯例尽在人君一念之间,内阁、司礼监、厂卫皆如此,初年典制可有之?再造一个勋戚议政有何难哉。”
卢尚书叫好道:“你能看透这些,我便放心了,原本担心你不明前路,鲁莽坏事。”
李佑又道:“这次勋贵会赢,但文官却不会输,晚辈自然看的明白,借几分势立足而已。”
李佑说的没错,自从科举大兴以来,虽然各种势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文官治国却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与此基石比起来,别的都是走马灯。
卢尚书最后叮嘱道:“你有救护祖陵之功,被太后压制只得了个三品勋职,在这点上,其实是被薄待了。但大功摆在这里,只要不谋逆造反,朱家无论如何也不便撕破脸收拾你,保一个小富贵不成问题,所以你尽可以比别人稍稍行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