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万计的非战斗减员,印杜兵团上下期冀已久的冬天可算来临。
大概是觉得收益与付出不成正比,奸诈精明的英国人在战前并未修建曼谷、仰光、吉大港之间的铁路,南亚次大陆的交通条件堪称原始。
十万余英联邦军队俘虏承担了修建从曼谷到毛淡棉到仰光的铁路,虽然直线距离只有五百多公里,可是地形极为复杂,实际里程有近千公里。
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明军及仆从军的兵锋已突入印杜东北,装满物资的军列最多只能到达仰光,接下来到吉大港上千公里的路程完全依赖卡车。
这条丛林间的土路即使修建的再平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毁于山洪,一旦下雨直接化作泥沼,以突防能力强大而著称的皇家空军蚊式轰炸机又频频袭扰,陆上运输线总是时断时续。
至于海上运输线,理想情况下海运占据大头,若无海运,印杜兵团根本积攒不下可供发动攻势的物资,因为陆运仅仅只能保障几十万大军的日常消耗。
英军当然不会放任不管,潜艇、鱼雷艇、轰炸机轮番执行袭击货轮的任务,又或是通过布设水雷来阻断航道,今年英军仅潜艇就在印杜洋被击沉13艘,鱼雷艇亦损失8艘。
其实从去年开始,朝廷就同时开展了滇缅、滇印两条公路的修建工作从而加强后勤保障,时至今日基本竣工通车。仰光到吉大港的临时简易铁路也在修建,但是受限于糟糕的地形条件而极为困难。
明军统帅部中的速胜论支持者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他们认为只要主力舰队赶走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再随便进行一场登陆作战就可以瓦解印杜,耗时费力的修路太不划算了。
在南线,随着更多部队和物资抵达凯恩斯,澳洲兵团的规模与日俱增。
此前,美澳联军原计划在九月份主动出击,以积蓄已久的力量大规模反攻,一鼓作气将明军赶出澳洲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