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很多作为,让人惊恐无比。
比如,朝廷绕过地方士绅征召民力。这代表着什么?这代表很多家族在乡下的特权受到了威胁。毕竟朱元璋之前赞同皇权不下乡,大明对地方的统治仅仅在县城,或者县城之中比较大的镇子,会有同知,或者巡检驻守。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人管了。
而今却不一样了、变成他们不认识了。.??m
如果说乡下土财主仅仅是担心自己的利益,而很多儒生乃至官僚,却担心自己的地位了。
别的不说,整个北京营造之中的核心位置,银行司,很多大臣都看不明白,也看不懂。随着北京城工程越来越大,卷进去的人越来越多,规划司的体制越来越健全,何夕心中的市区制度,与传统官服府县体制,区别也就越大了。
要被淘汰的人,总是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
越是如此,各方面暗潮也就越多,甚至即便是朱元璋的威名也有一些镇压不住了。
当然了,有一些人是真的对大明的未来有所担忧,比如眼前这封奏疏,区区一个典史,芝麻绿豆一样的小官。参与进这一件事情,很有可能身首异处。
但是毅然上书,或许有政治投机的想法,但其中也必然有为民请民的信念。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毕竟人都是很复杂的。
太子的态度,越来越被人知晓。甚至反对变法的人越多,太子在民间官场的支持者也就越多。
这也是为什么,太子觉得朱元璋让燕王带来这一封奏疏,就是警告他的。
这也是太子无奈的地方。
太子固然反对何夕的很多做法,但是说太子反对新法,是不对的。太子是反对过于激烈的推进新法,而不是反对新法本身,毕竟太子已经看见了历史的洪流,也不可能走回头路。
只是,太子与朱元璋何夕最大的区别,是走这一条路的速度,与目的不同。
燕王不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但是燕王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