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秘密,而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很难成为秘密了。有些事情甚至不是泄密。而是有心人复盘一下当年发生的事情,就能猜得七七八八。或许细节上有一些错的。但是大体上决计不是错的。
何夕很难说自己当初是太过幼稚,还是太过理想了。才想起动科举。
何夕此刻才反应过来。动科举这一件事情,对大明是有利的。最少让大明在新的选拔人才模式上进行探索。但是问题是,这一件事情,太招人恨了。
科举制度出来的士子,能够一举成名。一辈子靠功名都能行。
而今的取士制度,从最下层爬起来不说。一系列对进士的优待,都没有了。对天下读书人的地位简直是一个重大打击。很多人都暗暗讽刺朱元璋为秦始皇。因为,他们两位皇帝都是重吏,不重士子。
也暗含讽刺大明二世而亡的意思。
前文也说过,分析大明各阶层。读书人这个阶层,是最有权威,最具有能力的。是以何夕很注意在读书人之中寻找同盟者。但问题是,这个风声传了出去。天下读书人都会视何夕为仇寇。
想想就明白,如果有一个家伙将北京,天津的录取分数线与河南齐平了。即便,他振振有词,说是为了国家,为了公平。但是北京天津的高考学生,也非将恨死不可。如果能大卸八块,一定不会卸掉七块。
而今何夕的名望就有想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就是真实的现实,触动理念,远远不如触动利益那么招人恨。
这个新情况,让何夕很头疼。
何夕说道:“这一件事情我知道了。”何夕心中也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当今的何夕不清楚其中厉害。但是朱元璋未必不清楚。不知道朱元璋不在意读书人的力量。还是不在意何夕的名声。
如果是前者,自然什么都没有。如果是后者,何夕心中忍不住苦笑,暗道:“看来,陛下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