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维阳的感应与观照之中,五行篆法裹挟着那些散修的心神记忆之中繁复驳杂的篆法一同填入了乾坤法炉之中,道与法显照出各自的外相。
没有甚么剧烈的磋磨和甚么轰隆的震动。
这又不是真正的在熔炼甚么,道法本身也不存在甚么具备思想念头的灵性,那只是纯粹的道与法而已。
成就是成,不成便是不成,除此之外,浑无其他。
而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里,楚维阳能够明晰的感受到,五行篆法之中,约莫有五到六成的部分彻底的被乾坤法炉所熔炼了,化作了纯粹的资粮,成为了琅嬛篆纹的一部分。
但仍旧有着四到五成的部分,那是纯粹的,不可磨灭的,属于五行之道的高上义理。
这些未曾溃灭,也未曾和琅嬛篆纹有着怎么样的剧烈碰撞之类的概念,《煅真经》的法门义理仍旧存在着,余下的那一部分,以阐述着五行之道的方式,和琅嬛篆纹相互统合在了一起。
不是单方面的谁吞纳了谁,而是借着熔炼的那一部分的交织与共鸣,相互间完整的融合在了一起,像是彼此间牵系的密不可分。
这才是楚维阳期待之中的画面。
事实上本不存在甚么不可磨灭的道法是无法被人所掌控的,当楚维阳将琅嬛篆纹更进一步的提升而去的时候,或许终有一日,这些五行篆法会彻底融入其中。
但不会是在今日,不会是在近日。
这其中很难教楚维阳宣之于口的一个层面则是,楚维阳也在用着这种极尽细微的调整,防备着宗老。
哪怕宗老表露着善意,更曾经教楚维阳感慨莫名。
但是这近乎坎坷的前半生历程,已经极难教楚维阳对于那个还不算是太熟悉的人,保留有足够的信任了。
哪怕这种防备本身,教楚维阳极难宣之于口。
于是,这种复杂的情绪上涌时,汇聚在一起,最后也只是化作了楚维阳无奈的一声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