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学界要求更改计量单位的奏请,朝廷君臣答应得非常痛快。
因为谢衍给出的方案,非常符合自然。
穿过洛阳的子午线的两千万分之一为1米。
以此为标准,再划出分米、厘米、毫米。
又以1立方分米的水,确定其重量为1千克。从而划分出克、毫克。
多么的天人合一啊!
虽然太祖太宗反复强调不要搞天人感应,但人们依旧追求着“天人合一”,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哲学思想。
御前会议上,阁部院重臣踊跃发言。
“自古以来,积黍为尺。秦汉的七尺男儿,放到现在也就五尺。地球的子午线长度却不会变。”
“是极。此等长度、重量单位定下,我大明的度量衡,可千秋万载而不易也。”
“子午线长度测出了吗?”
“哈哈,张相公是文科进士,不知道这个很正常。唐代的高僧一行,就已测过子午线长度。我大明开国之初,太宗派人绘制天下舆图时,又在全国27个观测点测算了一回。”
“大明和唐朝的测量结果可相同?”
“不同。唐朝测算出的经线,每一度跟大明相差40多里。”
“想必是我大明的更准确。”
“正因两朝测量差异颇大,太宗晚年又派人测了一回。那次的观测点,增加到了50处。最北边到了北海,最南边到了占城。最东边的观测点,设在日本平安京。最西边的观测点,设在七河的碎叶城。”
“前后两次,结果一致?”
“都不同。既跟唐代的不同,也跟大明初次测量不同。”
“啊?怎会如此?”
“测量总有误差的。大明的两次测量每度子午线相差不到10里。此后数十年间,又大规模测量了两次。现在选定的子午线长度,是取最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