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
两个随从也都是身强体壮者,听了李明的话也不多说奋力的砍伐了起来。
李明笑呵呵的站在一边,脑海之中却是升起了地球上的马鞍发展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马鞍的雏形——匈奴马鞍,匈奴马鞍比东胡的发展更快,匈奴马鞍的鞍体简单低矮,前后鞍桥尚未出现,类似坐垫。还有秦朝时出现低马鞍,具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的陶战马,马背上雕塑的马鞍就是个鞍垫,垫上有皮肚带三条将马垫固定在马背上,皮肚带都有扣,都在马肚的左侧,马的臀部勒后鞧,马头套着,用青铜铸件和铜丝穿编石灰石块而成。
西汉的晚期,一种凹型的的高鞍出现了。两晋南北朝鲜卑东胡的支族出现前后桥凸起的马鞍,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所以称之为“两桥垂直鞍”。
隋唐时期,突厥人的马鞍的形状又有了新的变化,前鞍桥高而直立,后鞍桥向下倾斜,称之为“后鞍桥倾斜鞍”。这种样式的马鞍,方便骑乘者的上下,是马鞍发展的一大进步。
元朝出现了后桥较低的征战马鞍和前后桥平缓的生活马鞍,此时的马鞍具就更为种类繁多了。明代的马鞍做工简单,装饰物很少,俗称简式马鞍。
清代的马鞍装饰华丽,做工精工细,有坐鞍、驮鞍、车鞍和喜鞍,而且清朝还出现了景泰蓝马鞍(又称珐琅)。近现代的马鞍继承了历代马鞍基本造型和装饰纹样。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工艺特征
蒙古族马鞍分为以下几类:
按用途分:有生活马鞍、庆典祭祀马鞍、赛马马鞍以及拖官章的马鞍。
生活用的马鞍如坐鞍、驮鞍、车鞍、狩猎,放牧。出席礼仪活动时用的马鞍,坐鞍做工考究,有金的、银的、铜的、漆的等等,例如清康熙皇帝的皮鞍,驮鞍的装饰简单,全是木头做的,驮鞍有两种,一种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