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为陛下和朝廷赚钱、稳住经济命脉;一种是去科学院和文教方向当官,为大明播种未来。
王崇古要做官的本意,就是为了照拂王家生意。
从这一点来考虑的话,选择企业方向,只怕是更好的。
以他家学渊源从小耳濡目染学到的本领,甚至未尝不能去望一望那经世济民科的魁首。
王崇古左思右想了数天,榜终于放了出来。
没有意外,他确实名列正榜。
有了这个身份,他终于可以吩咐下去:“备上两份厚礼,我要去拜访唐国务和杨首席。”
一个是与他王家本就关系不浅的唐顺之,一个是同为山西人的御书房首席杨博,王崇古以新科贡士的身份,现在可以去拜访二人了。
对未来的道路,也需要探问一下他们的建议。
和王崇古一样,所有名列正榜的贡士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将来的路怎么选?
此刻,朱厚熜也在御书房里看着新科贡士的名单,还有他们的分数。
呈给皇帝的,是更加细致的分析。
如今的会试,考纲已经有所改变,增加了一些算学、常识题目,在最终的实务策题里也搞了类似“附加题”这样的可选题目。
把科举从最初的只考理学改到如今,朱厚熜也只能用这样的办法遴选一些可能不一样的人才。
譬如当年的沈啓,他之所以直接去了宝船监,未尝没有朱厚熜提点严嵩让他对沈啓点了点的原因。
要不然惯性底下,大家当然还是选择去官府任职。
殿试的题目都已经出完了,二十多年来,朱厚熜头一次这么期待殿试的结果。
这一次,自然也得引导一些人跨出大胆的一步,选择别的方向。
“制科毕竟只是两个魁首封伯。”朱厚熜一边看着分析,一边在一些名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