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当年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来举例,以张居正已经知道的天下有多大,让天下都与大明行同样的制度,以大明为准绳,再千年后,又会是如何一般景象?
这样的功业,陛下说,将来有希望在他这一代完成。
只听皇帝悠悠轻叹:“大明如今真正的实力,尚没有发挥出十之二三啊……”
两个少年发现皇帝远眺的是京城,他们面面相觑:如此强盛的大明,还只发挥了一两成的实力吗?
朱厚熜是由衷这么觉得。
大明当然是强大的,只不过君臣都以为,大明有如今是因为君明臣贤这些不客观、没有延续性的东西。
君臣对于大明之强的真正原因还迷迷糊糊,大明的实力还没真正发挥出来。
呆在一亩三分地,守着旧的华夷之别,阻碍了太多可能,形成了东方帝国隐形的天花板。
始终就这么大的蛋糕,让华夏的内耗一直不曾休止。大明最有实力的一群人,不就是官绅富户吗?
在漫长的时间里,认识不到位,大家就只是本能地把财富、精力投资到帝国最有价值的硬资产土地和软资产科途仕途上。
土地兼并,大量佃租的农民又与后世的打工人何异?怪不得伟人认为,天朝的农民天然就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每个王朝的末期,起义的百姓,其中多少就是无产者?
但在矛盾累积到那个层面之前,受限于交通和通信条件,习惯于千百年来工商业的弱势地位,华夏已经很久不再有开疆拓土的意愿了。
赵宋不谈,打不过。
大明呢?其实汉唐旧土就谈不上尽复。
开疆拓土后治理起来总是得不偿失,那那其实是认识不到位,方法也不对吧?
朱厚熜四处望了望,找了找疑似歪脖子的树。
沉思了一会他就站起来挥了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