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自成一方的惯例,没那么好打破。
杀,那意味着要杀掉数以百万计的交趾人丁,再迁大明百姓过去。这样的例子,史册上多的是。
迁民实边,也不见得好用。强如盛唐,征高句丽后迁了多少人丁过去?八年后就又回来了。
迁民实边,除非军威极盛,已经杀得那边再无力反抗,杀得良田都无主了。
非如此,就只能借鉴云南的经验,花上数以百年慢慢消化。
云南的经验都不见得在交趾好用,云南原先才多少人丁?是交趾的数百万众吗?
杨一清提出的问题,是道德上的极大拷问:抚,不足以短期反哺;杀,朱厚熜要背这种道德包袱吗?
朱厚熜摇了摇头:“不杀,也不抚。”
杨一清愕然地看向他:开疆拓土,你不杀又不抚,要怎样?
“朕做生意。”朱厚熜给出了他们意料之外的答案,“国与国间,只讲利益。朕出兵助黎氏,他若夺回大位,用什么向朕换?朕不要区区一句称臣。”
王守仁心中一动:“谅山、谅江、新安三府,尽是镇南关以南险要之地。若只是三府,进可攻,退可守!再加上一些其他险要之地,设一处行都司。”
大明掌握了陆路上直入交趾的那些险要之地,以后随时都能再进一步。交趾膏腴之地失了这些屏障,就只是囊中之物。
这也算开疆拓土了,而且后续不需要多大的成本。那里人丁不多,作为边镇,武力弹压住就好。
朱厚熜点了点头:“不够。这回报,可不足以成为朕将来北望根基之一。”
顿了顿之后他说道:“在这里,朕先说说皇明记这几年在交趾的成果。”
皇明记奉旨从交趾买粮、雇人在广东应役,这几年的时间里是流水般的银子花了出去,换回的除了大量实物物资,还有交趾内部一个不小的人群。
把一些皇帝没义务告诉他们的经营状况说了一下,朱厚熜就看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