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有了万法馆供奉的身份,将负责从茫茫多的书籍中摘录朱厚熜所需要的一些各类知识出来。
这些兴趣特别的读书人在这里先碰撞个三五年,朱厚熜要观察他们,也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渐渐启发他们把路子走得更“歪”。
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攀什么科技的。大明的能工巧匠其实不少,更重要的还是先挖掘一些能够系统整理经验、提炼技巧、具有科技思维的人。
这样的人也是先积攒着。
皇帝居然对这些玩意也感兴趣,时不时来跟他们交谈几句,已经是莫大的鼓励了。
但今天朱厚熜专门到万法馆来却不是为了继续跟他们侃什么天文地理,而是为了一个专门的人。
一个商人的儿子,已经五十四岁。
“陛下,就是这里。”
万法馆这边用事的太监在前面引着路,朱厚熜看着已经接到旨意提前跪侯在门外的王文素。
“起来吧,进屋说话。听说你本不肯来,书已经编了二十八年,太多印证的古籍了?”
“……陛下相召,草民岂敢不奉命?无功不受禄,草民的书眼看就要完成了,本想编完这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再献给陛下的……”
王文素确实是很惶恐的。最早知道这件事时很莫名其妙,可万法馆供奉的称呼实在也不像坏事,去延请他的锦衣卫也彬彬有礼。
朱厚熜的记忆里其实并没有这个人,但骆安递上来的资料里,这个人在算学方面确实很有名气。
有许多晋商大家族都想聘他这个老乡去教授徒弟,但王文素已经花了二十七年多在编写一套书。
“这便是已经编好的十本?”
“回禀陛下,草民已经编写完十本共三十七卷,四十三万余言……”
朱厚熜打量着安排给王文素的这间书房还有里间起居的卧室等,坐下来之后笑着问道:“你也是遍读书史、诸子百家,只是不曾考取过功名。既已延请你来做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