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战事大胜全胜的消息传回,才稍微鼓舞人心,激起骨子里的汉儿自豪。
其实这也得益于大乾、大周卫府兵的制度,
这些战事都是由一大批良家子构成的职业军人专门负责,也就是一座座折冲府的府兵。
这使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也因为军功升迁的通道依旧还存在,所以面对扩疆战事,不少府兵都是闻战则喜。
毕竟另一条科举读书的路,才新开辟,以往乾、周之前几百年都是门阀世家垄断,难度系数依旧太高,不是所有人都像欧阳良翰那样书香门
在民间,大多数人连寒门庶族都算不上,底层的有志儿郎大多只能走军功这条路子,
或是像燕六郎没遇到欧阳戎之前一样,投了个还行的好胎,能有个当小官小吏的爹,可以子承父业,不情不愿的走个铁饭碗的吏途。
然而,这个只要劳动就能大概率吃口饭的太平年代,已经比南北朝百年战乱、胡汉洗牌融合时的朝不保夕十室九空,好上太多太多了。
扩疆大胜,万国来朝,开辟贸路,至少也能减少点内卷,让十道百姓分到点蛋糕。
值得奖励一个史书上空白页处寥寥几笔盛世的名额。
这才是大周朝当下大多数底层百姓的现状,在温饱线上徘徊,使劲往前划。
而能纯粹代表并扞卫他们利益的人很少很少。
虽然朝堂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为民请命”,甚至以此痛斥帝王。
欧阳戎这次带离大郎出行,巡查地方,除了让他这位浔阳王世子亮相、和另一个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让闷头读书、不缺衣食的大郎看看这些真相现状。
而不是整天窝在浔阳王府,被谋士、客卿、野心家环绕,脑海里只有离卫之争、祖辈荣耀、和儒家圣贤书。
欧阳戎也只对好友离扶苏,会以这样的方式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