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这精品影片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
那就是要能扛住进口大片的压力,并不是说一定要在票房上正面击败进口大片,但至少应该能够有来有回,守住国产电影的脸面。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九五五〇工程并没有成为中国电影精品化的拐点,电影局针对各个制片厂的压力也没有转化为精品化的动力,反而成为了创作理念上的误解。
去年三月长沙会议结束后,各地制片厂迅速调整创作题材,一时大批描写时代英模的人物传记片匆匆上马,成为大家追逐的热门题材。
因为制片成本低,不少影片在两三个月后就逐渐问世。
但这却变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轮新的灾难,所有在这段时间上映的国产影片,无一取得高票房,更别提什么高口碑。
票房、口碑双输,丢人又现眼。
刘建忠这个电影局局长现在正在怀疑人生,所以他才会在前段时间听到林为民改编的《美丽人生》在戛纳连斩数奖之后,那么积极的引入这部电影。
虽然是外资、虽然是外国制作的,但毕竟是国内作家作品改编的,引进这部电影总好过引进其他的纯进口大片吧?
就在这几天,由燕影厂和山影厂联合出品的《孔繁森》已经登陆全国各大院线。
这部影片算是在去年长沙会议影响之下所诞生的最后一部人物传记片,前面的众多影片全部折戟沉沙,《孔繁森》这部电影如果再扑街,不仅是电影局的脸面过不去,对于国内的电影行业恐怕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所以在《孔繁森》上映之后,就有了单位包场和团体票的出现,《孔繁森》的票房走势总算是让大家松了一口气。
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两家制片厂在出品这部影片时,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