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燕京青年报》的最新一期突然全文转载了米国的《新闻周刊》上的一篇专访。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媒体和刊物多有转载国外各类新闻的习惯,但《燕京青年报》很少转载外国新闻,这次转载《新闻周刊》的文章,略显突兀。
但只有看过这一期的读者才会知道,《燕京青年报》这次的转载完全是抓住了最近文学界的新闻热点,因为他们所转载的专访文章正是《新闻周刊》对林为民的采访。
《燕京青年报》跟《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国家级媒体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燕京周围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
文章转载之后没两天的功夫,便迅速在燕京周围几省造成热议。
之后又有其他省份陆续转载,短短一周多时间里,《新闻周刊》对林为民的专访文章便传遍了国内大江南北,引起了无数文化界、文学界人士以及读者们的瞩目。
《新闻周刊》在国内的名声不算响亮,比不上《时代周刊》,但架不住这年头的媒体都有给读者科普的习惯啊,读者们一看。
呦,竟然是不逊于《时代周刊》的三大周刊,这个专访的含金量肯定不低。
虽然林为民之前已经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了,但那次国内没怎么宣传,而且为国争光这种事,读者们是绝对不会嫌多的。
除了登上《新闻周刊》这件事本身,更让大家关注的还是专访的内容。
文章中第一个引发文学界和读者关注的就是《上帝保佑米国》的销量,林为民这样一个中国作家写的米国政治讽刺,竟然在米国国内一个月卖出了70万册,这个数字惊掉了无数国人的下巴。
以前大家光知道林为民的在国外卖得好、受欢迎、得奖多,但却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这一次,《新闻周刊》用精确的数字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林为民”这个名字在米国文学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