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越来越多,实因过度放牧和渔猎破坏生态所致,以至于犯了天怒,所以需要封山,需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而北方之民,无论汉夷,皆当迁移于南方温暖之地,朝廷会帮助其在南方置产,待天怒消散,生态恢复,自会准其还乡。”
戚继光和李成梁听朱翊钧这么说后,皆倍感惊愕地对视了一眼,他们没想到陛下会想到用制造天罚这样的舆论来实现这一目的。
他们自然也对此很是赞同,便奉承了朱翊钧一番。
朱翊钧则在这时,看向李成梁:“但蔺国公,这件事要想做好,枢密院需得有一个能镇得住诸胡的人,故戚卿去后,你李卿当继续留任枢相一位。”
“是!”
李成梁拱手回了一句,道:“与国家长远大计相比,臣之仕途不足为道。”
“非朕不愿卿为继戚卿之后又一武勋任首辅,而实在是朕不能不为此大略考虑,若卿将来因此有憾,自会有一门两国公之荣。”
“而能否有这样的荣,也皆在卿可与不可之间耳。”
朱翊钧这时则向李成梁做了一承诺,表示李成梁若能促成北人南征之事,即便不能成为首辅,也可以实现一门两国公。
李成梁听后两眼一亮,随即就拱手一拜:
“臣定不负圣命!”
接着,朱翊钧就看向了戚继光:“卿回登州,宜轻车徐行,流言蜚语,不要在意。”
“臣谨记,谢陛下关怀。”
戚继光含泪回了一句。
次日。
戚继光就离开了京师,李成梁等一干大臣皆来迎送。
而在离开之际,戚继光则单独和李成梁聊了一会儿,问道:“建州三卫,多可耕之原,多汉胡之人往此地迁徙聚集,当最先驱赶,而设边墙大寨守之,且栽巨木。”
李成梁颔首:“吾与公所见略同。”
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