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二年二月,邹元标和雒于仁一行人终于到了缅甸毛澹棉,且暂住于明军雇佣流民在这里搭建的临时营寨里,而不再受舟车劳顿之苦。
只是这一路上,雒于仁是天天以泪洗面。
邹元标倒好一些,但文学创作欲望爆棚,写了上百首给自己父母妻儿乃至侄子、外甥甚至是同科同年的诗词。
待到了毛澹棉后,邹元标才没再创作,雒于仁也停止以泪洗面。
而邹元标来到毛澹棉后,他所看见的自然是满目疮痍,处处烟火不绝,血迹斑斑,甚至有婴儿啼哭之声不绝于四野。
不过。
邹元标则主动忽视了所看见的这些文明破碎的痕迹,只看着满河谷的耕地笑着说:“还真是沃野一片,极适合做圩田!关键在早春二月就如此温暖,想必是没有冬日的,或许可一年三季稻谷,而可养民无数。”
所谓圩田是江南一种先进的培田技术,源于南宋,这里邹元标则想到了要用中土更好的农耕文明来开发这里。
雒于仁也在这时瞅了邹元标一眼,问道:“那依恩辅的意思?”
“陛下既然让我们来宣传仁道的,那就宣传仁道吧,先救人!”
邹元标说着就循新出现的婴儿哭声而去,俄然就见一临近河谷的山林里有一婴儿正坐于地上,在起身旁还有几名佩弓的缅夷青壮倒毙于地上。
邹元标抱起了这婴儿,流下了饱含仁爱的眼泪:“真是可怜,让随行仆人熬些米汤吧!”
“邹主事!”
“鄙人都察院山西道御史杨镐,字京甫,万历八年同进士,不知公这是收了多少婴孩?”
这一天,杨镐带着一队袖有“医”字臂章的明军官兵来了毛澹棉见邹元标。
而杨镐一来邹元标这里,就见邹元标已在这里设立了育婴堂,而正在给一群婴儿喂食米汤。
“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