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相当重大。
谨慎思考之后,刘备决定安排原先担任光禄勋的阎温出任工部尚书,由他主持全国的工程力量,负责为大汉第三帝国的统治增加砝码。
政治方面最后的改革在于尚书台改造而来的内阁。
之所以不沿用尚书台的名称,是为了避免尚书台因为其传统而快速成为侵夺八部职权的部门。
尽管刘备熟知这种部门建立之后逐渐发展壮大从而侵夺职权的事情,但是他依然不希望内阁那么快速的成为完全体巨无霸。
在他的规划里,至少在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内阁都会被他用作培养优秀的年轻官员之用,而一旦他们的年龄上升,就会被安排到八部当中从事具体政务的管理。
相当于是皇帝亲自培养自己的亲信班子用以掌控权力,所以,内阁的重要性要不了多久就会被人们意识到,从而对此产生追捧,不经意间提升内阁的实际政治地位。
历史上这样位卑权重的部门其实屡见不鲜,且屡屡成为重要实权部门,内阁并不唯一。
类似内阁的部门在中国历史上诞生很早,一般最初都是以皇帝亲近的机要部门的身份出现。
其主要发展壮大的原因便在于距离皇帝近,很容易通过皇帝的权威而成为响当当的权力部门,轻松获得一些本不属于该部门的权势。
但是对于一个不设置丞相的集权皇帝来说,天下政务又实在是比较沉重,没人帮忙的话,没几个皇帝能和老朱一样有那么强的精神力和生命力。
刘备自觉没有朱元璋那么强悍的精神力和生命力,所以他还是决定要设置内阁。
他把原先大将军府中那些还没有外放的帮他处理政务的属吏们全部拉到内阁之中,成为内阁阁员,就那么简单的换了一块牌子,运行起了整个皇帝的秘书部门——内阁。
他没有给内阁定什么首辅、次辅、群辅之类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