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是秦国皇帝,世人都要尊称你一声陛下,天底下的所有人都是你的子民,所以你必须要容人。
“有儒家门生一直秉持一身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这片天地再黑暗压抑,也永远有一束光照着。
“这束光就是一束光,能看能触,却不会滋养万物。你不能因为它看似没有实用就掐灭,它照下来就是最大的作用。
“这个天下要有做实事的人,也要有做不成实事但道德极高的人,还要有极尽谄媚之能,为你背锅替你做那些坏事的人。
“你要做的是在朝堂上高高在上,在市井间与民同乐。大多时候听忠臣逆言,少时候被奸臣蒙蔽,但最后醒悟怒斩奸臣的皇帝……”
不为传统儒家所认同,自称儒家,却教出了两个法甲巨擘的最师荀子一直在说话。
说到碗中连续五碗微热清水,说到窗外的天色从白至黑。
其间无数次咳嗽不止,嬴成蟜七次相劝明日再说,都被老人以最后心愿为理由拒绝。
内儒外法,内圣外王。
荀子的事功学问在儒生眼中就是彻彻底底,唯利是图的法家学说。
而荀子本人却又自诩君子,定出了三个理想人格:士、君子、圣人。
三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是依据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所达到的不同程度来区分的。
这无疑自相矛盾。
法家眼中就没有道德这两个字,第一以君王意志为基准,第二就是法令。
儒家眼中有法令,但是法令要为道德让路,也就是礼。
嬴成蟜曾就这个问题打趣过荀子无数次,每次都能要这个老人闭嘴不说话,讲不出什么道理来。
听着老人越来越虚弱,越来越吃力的话,终于得到了答案的嬴成蟜心间酸涩。
老人行事、学问自相矛盾,老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