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县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就是他自己的衙门里,也有不少人总是向着大家族说话。
张璁却不管这一套,正德元年,山阳县有一桩侵占田亩案,他坚决护着百姓,就是不把土地判给几个大族。
事情闹到凤阳巡抚那边,
恰逢当时扬州、淮安因为盐业的事情颇受朝廷关注,锦衣卫、御史时常来查,倒也没人敢顶风作案。
此案之后,张璁名声大作。
正德二年,朝廷决定要在南北直隶之间修一条宽阔的大道。
张璁在京师里待过,而且他亲眼瞧见过朝廷是怎么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穷苦百姓的生计问题的,因而他很快反应过来这是个机会。
之后便是积极的运作、协调,山阳县有许多百姓都到了工程队中去,靠着一把子力气,也能挣几个工钱。
这样种地、做工,都有他这个知县使劲,当然是有些效果。
只是正德三年以后,境况逐渐变差。
工程队不再按时结算工钱,一开始拖三五日,理由是本身也无银钱,好在过段时间就好了,老百姓都不是好于闹事之人,也就算了。但之后却是七八日、然后十天半月……
至正德三年冬,经常性的是三四个月的工钱还不结。
春节时又说节后可以结。
到了时间点结倒是结了,只结了一点点,这样老百姓自然不愿意。
张璁这个县衙也开始‘热闹’起来,隔三差五就要有人递诉状。
为此,他已经找过少府的官员和工程队了,但没有一人愿意拿出银子,呈递奏疏是他最后的动作,也是掀桌子的动作。
这边上去,
那边就有反应了。
少府在内阁是分设几个清吏司的,主管这一块属于工事清吏司,清吏司下分项目,每一项目有郎中。
像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