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楚、一问三不知的官员被当场撤职的也不是没有。
但朝堂上,从内阁到六部九司的大老们全都是支持太子这么做的,这叫勤政,什么人才会盼着皇帝太子天天躲在宫里不见大臣啊?谁敢冒这个头。
所以朱厚照有时候会变本加厉,逮着哪些人做的不好的,会连续找他们开会,事情完不成,觉都别睡。
东宫的太监也渐渐习惯了太子的这种处理朝政的模式,该去通知几个部门,就去几个人,今儿个是内阁、户部和都察院,那么就是三人朝着不同的方向奔去。
内阁只用来李东阳,这是他主抓协调的事,山东的旱情也是他奏的。户部要多来些,户部尚书、分管赈灾的侍郎,以及下面的主事全都得到。
巡按御史则还好,要么就带上自己的副手。
其他的倒也没了。
明朝的这些官府衙门基本是靠着皇城建的,内阁、都察院、户部都近得很,也为朱厚照这种开会狂人提供了便利。
刘瑾最新送来的二三十本奏疏差不多看完的时候,李东阳和韩文就都已经到了。
他们看太子太忙,就稍作等待,反正以往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的。
“山东……”
朱厚照忽然出声,李、韩二人急忙微微躬身,竖耳细听,
“是杨廷和在那里吧?”
“回殿下,是的。”李东阳是内阁阁臣,这话由他来答合适些。
“他给本宫上奏疏了,形势不容乐观。”朱厚照放下了朱笔从书桉的后边儿出来。
其实治国很多时候不是金戈铁马、战场点兵。翻翻《明实录》,大部分都是哪儿哪儿遭灾了,请求朝廷减免赋税之类的记录。
尤其明朝这个气候,寒冷的时候多、异常的时候多。
“上次户部筹措了二十万两白银,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不过冬天太冷,百姓即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