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犹如明镜。
朱由校背袖向外,从水做的立镜中,看到郑师傅在自己身后驻足。
朱由校挂了挂嘴,踟蹰须臾,终还是拔脚就走。
郑海珠淡淡开口道:“孙翰林说,皇长子的生辰快到了。我想,咱们毕竟师徒一场,徒儿年华见长、心性见固,做师傅的,自然高兴,应该送上贺礼。”
朱由校回身,见郑师傅将手中的小木箱放在地上,竟未讲究女子忌讳的礼仪,直接蹲下来,打开箱盖,小心翼翼地、仿佛捧着豆腐般,捧出一架木色与金属光泽交融的装置。
“自鸣钟?”朱由校一眼认出。
祖父万历在世时,那个由翰林院徐光启引领面圣的泰西人利玛窦,进献过两架自鸣钟。
其中一架,高大华美,巍峨如山,底部由四根雕花铜柱支撑,计时刻度也是汉语的天干地支。万历皇帝十分喜欢,专门在御花园中建造木阁楼,安放大钟。
另一只精致如桌屏尺寸的小自鸣钟,万历则更为爱不释手,常于乾清宫中把玩品鉴。
梃击案后,万历大概为了进一步安抚东宫,破天荒地让王安把朱由校这个长孙带到乾清宫,给他看一些各地进贡的新奇玩意儿。
朱由校当时战战兢兢地面对陌生的祖父,万历也掩不住对这个没有郑贵妃血缘的孙儿意兴阑珊。直到王安端来小自鸣钟,朱由校无师自通地找到上弦之处,万历骤然温煦的面色,才令现场的气氛稍有缓和。
今岁,万历驾崩,小自鸣钟成了陪葬品。
朱由校第一次在文华殿上课时,就向传授西学的郑师傅提及自鸣钟,得了师傅爽快的回应:“松江开关,此物不难寻到好的,送皇子一尊。”
朱由校还有些惴惴,道是“送钟”与“送终”同音,怕西李娘娘不许,是弟弟朱由检毫无迟疑地用“先帝收自鸣钟时何曾有这般忌讳”来反诘,才打消了朱由校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