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发往京城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中平三年三月(186年)。
此时天色渐暖,万物复苏,刘备率领凯旋归来的辽东远征军回到襄平城中休整,耐心等待朝廷回复。
在世人的印象里,距洛阳四千里之外的辽东是偏远之地,鞭长莫及。
但实际上不然。
“辽东偏远”仅仅是指陆路。从辽东往返洛阳,走陆路来回需百余日;但若是走水路,从营口乘船穿越渤海,顺黄河逆流而上,则直线距离仅有一千多里,来回只需二十五天,去时逆流而上,需二十四日;回时顺流而下,只需一日。
这就是走水路和走旱路的区别了。
旱路干涩难行,水路又润又快。
而且,走水路优势不单单是快,还不需经过任何势力的地盘,不需经过关卡,不必担心山匪路霸塞道。
想着这些,刘备转而思索起此次的收获。此次远征不但将高句丽国土纳入了辽东版图,还白得亿万财产和三万精锐士卒。
得此横财,辽东郡的基本盘愈发厚实,势力更加强盛。
这本是好事,但刘备开心之余,脸上忽起忧色。
随着他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大,需要的对口人才也越来越多,但麾下却没有多少可用之才。目前辽东四郡一应官职,还有许多空缺。
按理说,他已贵为辽东太守,声名显赫,应该有很多大才来投奔才对。
可真实的情况是,没有!
一个主动前来投奔的名士大才都没有!
即使是那些无家可归,避难辽东的士子大才,也需亲自上门去请好几趟,人家才会不情不愿的答应为之效力。
这一点,一直让刘备疑惑不解。因此一回到襄平城,他就把李风带到议事厅,神色焦虑的望向后者,“四弟,为何没有大才主动来投辽东呢?”
“为兄自认为这个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