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蓝星发现大量在自然状态下可采集的光合作用酶的消息很快便引爆了整个生物领域。
这样说吧,追求人工合成人类所需要的能量来源,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天然的科学追求。
一旦实现,它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化地生产粮食,维持生态,更重要的意义是它可以从技术上让人类摆脱“自然界”的桎梏,完全依靠科技来进行生命循环。
简单地举个例子,如果要让一艘载人飞船承担起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太空旅行——或者太空漂流、逃亡——的任务,粮食将会是比燃料更头疼的麻烦。
譬如太空城,在“终极计划”中,太空城将不仅仅是一座彰显文明等级和技术的宇宙建筑,它还将会承担起在最危机的时候——譬如地球生态彻底被摧毁这种时刻的自循环功能。
别以为人类成立了太空联合防御力量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就算造出了反物质炮,地球本身也拥有足以摧毁当前生态的不稳定因素。
别的不说,黄石火山,多巴火山,只要全面爆发,就足够人类喝一壶的了。
因此,在太空城计划中,它将会拥有一个庞大的太空种植工厂和生态圈,模拟地球生态的同时也实现食物的循环供给。
但就算是再牛逼的立体技术,其单位空间的产出比依旧是有上限的。要承担起数万乃至更多人的粮食自循环,种植工厂占用的空间也会成比例上升。
太空中,任何布满空气的空间,都是成本。
因此,人工合成粮食,便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
而早在数年前,国内就率先完成了从二氧化碳到乙醇再到淀粉的人工方案——其原理是跨越光合作用那高达五十余个阶段的冗长步骤和时间,将其缩短到十余个步骤并最终节约大量的时间。
直接一步到位,不需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在这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