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的声音不急不躁。
在他看来,不论形势怎么变,金江军都不会被动摇。
因为主动权在金江镇。
以他们的政通人和,又占据主动,已经是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必要轻易打断自己的步伐。
“两百后生蛋子就能拿下登来,应该慌乱的不是我们,而是朝廷呀。”
朱秀感叹道。
“老兵忠勇,他们退伍后回到民间,就是咱们在地方上最稳定的力量,从长远来看,是有利金江镇的。”
李伯升愣了愣,他倒是没想这么远。
“老伙计,目光要放长一点,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哦。”
朱秀开了个玩笑。
“嘿嘿。”
李伯升不好意思的笑了两声。
对于朱秀的提点,李伯升感激对方的好意,不过他是个粗人,打仗的事他别无二话,更多的事情,他就不愿意想那么详细。
流民出身,靠着战功走到今日,虽然学了文字,读了书,到底思路僵硬,很难转过弯来。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秀,响应将军的号召,军中将领,特别是大将,每日都要读书。
朱秀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把书本放下。
近水楼台先得月,朱秀只有有空,就会去军学校,和那帮子教官讨论。
朱秀犹如定海神针。
他不慌不急,整个第三镇上下有条不紊,按照军司的要求,一步步的落实政令。
以大连湾一带,到牧场驿,旅顺,中左所各地,分设数营。
两万余军,仿佛没有声音,除了操练就是操练,老兵的退伍,新兵的加入,将领的去留,不起半点波澜。
不久。
军司下达军令,第三镇准备冬季大练兵。
金江军的老军,四年前的数量为九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