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的人是真心劝谏,这其中有不少士族和地主集团出身的人。
一方面,这些人是朱祁玉两父子提拔起来的。
另一方面,这些人背后的家族在大明的变化中,是用于走在前列的人群,在海贸中分到了蛋糕,土地兼并的蛋糕,已经不是这些家族立身的根本所在了。
所以要动土地兼并,这些家族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
决定于朱见济如何待他们。
而如陈循、董方、陆瑜以及另外几个侍郎,他们背后的家族并不是没有吃到海贸的蛋糕,只是因为观念的陈旧,舍不得手中的蛋糕而已。
毕竟土地这块蛋糕在陈旧势力的眼中,是旱涝保收的立身之利益。
但这影响不了大局!
朱见济见了群臣的反应,心中隐然有底了——还差点火候!
说实在的,他必须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但不想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导致国家动乱,皇权和地主集团之间最好不要有你死我活的争斗,最好的发展局势,是地主集团在大明的改革中顺势发展成资本势力。
再通过各种改革,让土地这个蛋糕变小。
把工业的蛋糕变大。
最后再动土地,把土地还给百姓,之后利用工业、农业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的资本力量,把土地这块蛋糕做大。
如此,百姓也能分到工业改革的蛋糕。
这样一来皆大欢喜。
所以接下来的操作,是让大明的权贵、地主、士族集团,参与到工业改革的浪潮中,参与到大航海时代的利益分配中。
这得有个过程。
而第一步,就是要推行民间商行的加速成长。
具体细节需要和九卿们商讨施行,大朝会上不议论——像这种关系着国家前进方向的大政策的出台,朝堂中枢之间意见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