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需要太高,三倍率到六倍率就足够了。”
“在四倍左右的光速状态下,足以完成绝大部分研究,如果再有需求,后续还可以进行调整。”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建造大型的对撞机……”
王浩做出了决定以后,马上联系了科技部门,和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谈了下,同时也让耀军去做项目倡议,他很确定的说道,“我已经和科技部门打招呼了,你号召对撞机项目,用我的名义也可以。”
“这样审批速度应该会很快。”
阎耀军听了以后非常兴奋,他的老师胡厚荣为对撞机项目奔走了十几年,结果可以说是一无所获。
胡厚荣退休了,他成为了国内粒子对撞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也同样开始为粒子对撞机项目奔走,但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他有了王浩院士的支持,到时候肯定会一路畅通。
阎耀军兴奋中还是提醒王浩说道,“王院士,上次我就说过了,这个项目主要问题是没有人才。”
“即便是对撞机建成了,我们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做研究。”
“大型对撞机维持就需要上千物理学家,还需要几千个各领域的工程人员,比如,计算机工程师。”
“最主要还是有经验的粒子物理学者……”
“这个领域的人才太少了。”
这就是发展问题。
现在粒子物理领域的学者数量还赶不上三十年前,因为当时和核子组织是有合作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进行持续不断的运行。
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国内和核子组织暂停了合作,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实验也没有再进行。
两者加在一起,就导致粒子物理领域的学者根本无事可做。
有的干脆专心研究理论物理,有的则是半放弃状态,安心投入到教育工作,还有的转到其他领域。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