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有了新的想法。”王浩朝着廖建国点点头,对他们的新发现表示肯定,随后道,“我准备在直流反重力场内部,放置持续性强热反应的发生装置,里面充满强热能量。”
“同时,借助强螺旋磁场,看看是否能有发现……”
刘云利思考着点头。
廖建国疑惑问道,“王院士,你是想看看,这个新的反重力设备所制造的反重力场,在能量和磁场双重压力下,强度是否会继续增大?”
“有这方面的考虑。”
王浩说道,“场力增大,应该是必然的。只是增大多少、增大的趋势怎么样,都是要研究的。在没有实验发现之前,一切还只是推断。”
之后就正式进行会议。
所有人就一起讨论最关键的问题--‘强热反应’。
实验需要在反重力场内部,放置持续性散发强热的装置,但装置具体是什么还没有个结果。
刘云利道,“f射线组的实验是采用电力热源,类似于高功率的点灯,电池供能下持续散热。”
“电池功率多大?”
“60w。”
“功率太低了。”
王浩评价了一句,随后道,“我有几个想法,大家仔细分析一下。一种是低核反应,能持续供给热量,可控的低核反应能持续供给高热量,只是……太麻烦了。”
低核反应,就是微型核裂变反应堆。
核裂变反应堆能做到持续大量散热,原材料低丰度的情况下,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
唯一的缺陷是……
太麻烦!
因为核反应具有放射性,要专门的核物理团队过来,实验也肯定需要转移场地。
另外,实验过后设备就不能重复使用了。
当然好处就是核反应散发大量热,完全符合王浩对于‘自主散发高热’的要求。
等王浩说完以后,其他人也讨论起来,“放置核反应堆,难度高、实验也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