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九十一章 从信牌到北海道

第九十一章 从信牌到北海道(2 / 6)

体怎么样看看就知道了。这次去的目的就是先和虾夷人搭上线,然后再说怎么办。”

“虾夷人又是什么人?”王远方问道。

“他们也叫阿伊努人。岛国幕府那个将军全称是‘征夷大将军’,那个‘夷’就是指的阿伊努人。说起来,这些人才是北海道的原住民。”

听了赵新的解释,丁国峰好奇的问道:“你找那些人干嘛?”

赵新扫视众人,继续解释道:“皮货啊。那些虾夷人手里的皮货多着呢,我们先从他们那里交换皮货,然后再去长崎和清朝商人交易。明白了吧?”

说是要去长崎贸易,可赵新没有信牌,他也搞不到信牌这种东西。这就有点难办了。

关于信牌的原委,其实要从康熙五十四年说起(1715年,幕府八代将军在位)。

幕府为了阻止日益外流金银铜资源,规定每年赴日贸易的中国商船上限是三十艘,即南京、福州、宁波计二十一艘,其他如厦门、台湾、广东、交趾、暹罗、交留吧共计九艘。

所有中国商船的贸易总额限定为六千贯,平均每艘船约一百九十一贯;每年棹铜(zhao,四声,划船用的,短的叫楫,长的叫棹。岛国商人把精铜熔炼成船桨的样子)的输出总量不超过三百万斤;限额内的中国商船实行编号管理,每年按编号发给信牌,有信牌且编号符合者才准许进港贸易,否则直接哪来回哪去。

这就是著名的“正德新令”。

(那些动不动就描写跑到长崎贩卖人口的全是胡扯,不提幕府根本不允许国民出海,先说港口你都进不去。除非上来就开打,但打完的结果很难说。)

由于贸易限定,且必须通过信牌才能入长崎港交易,因此在清朝就引发了“信牌风波”。

正德新令施行后,当年得到信牌的,主要是以江浙商人为主的四十二条船。等他们回国后,一帮没拿到信牌福建帮船头就向宁波府鄞县知县起诉,告江浙帮船头接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