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的满满都是渔货。
这还是没有挑拣过的。
杨辰供给给东宫的,哪有功夫去选?
他也不在乎那点。
城里之所以价格不等。
主要是想让卖鱼的女工能多赚点。
矿上的百姓们开心坏了。
管事张大木拎着铁皮喇叭站在车上喊。
“都听清楚了!”
“辽人要来啦!”
“长公主殿下,担心大家伙儿没有吃食,日子过不下去。”
“才亏着钱给大家送鱼来!”
“不管有刺耳没刺儿的,都不许挑,一箩筐一箩筐的过秤。”
“你总不能买一斤回家吧?”
底下的百姓哄然大笑。
傻子才一斤斤的买呢。
一箩筐不过百斤。
谁家不得买两三筐回去?
有余钱的,甚至打算去买些食盐。
多弄些鱼腌了烘干。
炖咸鱼,不比盐花子煮青菜萝卜好吃?
干鱼挂在屋梁上,放一年都不会坏吧?
七文钱一斤,自家种的粮食都没这么便宜。
山田产量低嘛!
整筐买还用得着挑么?
好的孬的,不都有了?
到了第三天。
驾车拉煤的老朋友大栓子,就特意把王大梁拉到一边。
“哥,好消息,城里的盐价便宜了一半,只要二十文一斤啦。”
“你家要不要腌鱼?”
“要的话,我给你捎点?”
王大梁叫了声,“好兄弟,你等我一下。”
他转头就跑,很快又跑回来了。
瞅瞅没人注意到哥儿俩,他掏出几块碎银子塞进栓子的怀里。
“栓儿,我们几家要一担盐,多的几文钱,你也拿去买点鱼!!”
“听着,别跟哥客气。”
“都是苦哈哈。”
“哥一天黑得跟耗子似的,可哥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