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议论了片刻后。
有人站了出来,大声道:“下官以为,方相所说的考成法,于国于民都是大有裨益,但是......在下官看来,以朝廷目前的情况,还不足以推行此法。”
方修看向说话之人,那是礼部的一个主事,平日里没什么存在感。
“继续说。”方修并没有以势压人,只是随口道。
那个礼部主事见状,松了口气,继续道:
“下官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其一,按照方相所说,推行考成法,必然需要大量为人正直,能够秉公执法的御史。
可是据下官所知,都察院的御史不过几十人,压根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工作量,若是在短时间内招募一批......先不说没有这么多的士子,就说他们的品行也未必能够担当此重任。
其二,方才方相说,岁有考,月有稽,若是能推行起来,必定也但是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朝廷,只是此事交由吏部、都察院以及周国都察院,下官认为有所不妥。
那周国都察院,为何能考察我大乾的官吏,于情于理,皆不合适,再者说,周国的御史对我大乾的官吏怀恨在心者不在少数,若是他们挟私报复,又该如何?
其三,方相说信赏必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未必,只因许多事情并非是一时之祸,而是长年累月积累的祸端。
就比如说,某地的府库有亏空,这亏空是几任的知府积累下来的,总不能算在现任的知府头上,若是因为无法填补庞大的亏空,而处罚现任的知府,只怕用不到多久,各地的官吏都会请辞。”
不得不说,这个礼部主事还算有几分能耐。
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竟然能针对方修的考成法,提出如此多的问题,而且其中还有一两个问题直指关键!
方修看向他,眸子里露出几分赞许,道:
“你说的很好,你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