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头多,矿产也不算少,加上地方官员春秋笔法用得熟,一年到头来,也未必可以见到一次矿难报告,但这种事,毕竟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可怜的是,这类问题更多出现在官营矿里面……
地主家找百姓挖矿,好歹会有个余地,忙的时候让人家种种地什么的,可官家的矿里面,那就没什么余地可讲了,这个月要挖多少,挖不够,鞭子来凑,还凑不出来,扣你工钱。
可是对于古代而言,挖矿真的是累死人的一件事。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天不亮的时候铜锣响,收拾好就开始下矿,别好锤子,带好凿子,扛着铁镐,沿着曲折或平直的矿道前进,然后几个人一组,这个拿凿子放在矿石壁上,那个抡锤子直接砸在凿子帽上,叮叮当当,捶它个几次十几次,总能弄出点碎矿出来。
有专人拿着竹筐,用铁镐将这些碎矿石铲到竹筐里,之后拖到轱辘下面的矿井里,挂好绳索,上面的人摇轱辘,跟打水差不多,晃悠悠就将矿石运出了矿洞。
零敲碎打,这就是开矿的基本操作,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
不过在大明,已经出现了另一种方法,而这一种方法的工序就有点意思了,大致是这样:
天不亮的时候铜锣响,收拾好就开始下矿,别好锤子,带好凿子,扛着铁镐……那什么,先别忙着下矿,这里还有一堆劈柴,背下去啊。
一群人背着木柴下了矿,然后将木柴堆到矿石壁上,丢一把火,烧吧。
着火了嘛,自然需要去背水。
水来了,那就赶紧地,把柴火拨开,不往柴上浇水,而是往石头上浇水……
这个时候就听到石头爆裂的声音,裂缝一条接一条,用锤子砸下,矿石就下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烧爆法,也是古人开矿智慧的代表。
原理很简单,热-胀冷缩,石头跟自己打了一架,最后碎了……
这种烧爆法在大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