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的能力,朱允炆又不甚了解,也不信任,思来想去,人选还得从京师出。
“朕记得在兵部,有一位胡濙(ying)的官员吧?”
朱允炆突然想起来,问道。
铁铉略显惊讶,胡濙是今年的新科进士,排在二甲四十多名,连进入翰林院的资格都没有,给了个兵科给事中的小官。
按理说,这种名不见经传,又是新人,毫无背景,更无政绩的小人物,不应该为皇上所认识吧?
“回皇上,确实有此人。”
铁铉回道。
解缙凝眸沉思,这一幕似曾相识,杨士奇的崛起,姚广孝的飞黄腾达,杨荣的指点江山,张辅的异军突起,而这些人,都是因朱允炆“慧眼识珠”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或占据重要位置,或扬名在外。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名为胡濙的人。
此人或许也不简单。
朱允炆也没有作过多解释,而是安排道:“让胡濙至后湖见朕。”
铁铉只好疑惑地点头。
郁新拿起了茹瑺的密奏文书,不安地说道:“皇上,这封文书中除去移民之策外,还记述了茹巡抚在忻州的松岗言论,这恐怕会在朝中引起风波。毕竟他此举有损朝廷权威。”
解缙很想站出来反对郁新,但又感觉不妥,首先自己是士人阶层,茹瑺以巡抚、内阁大臣之躯向百姓低头,那就意味着是朝廷重臣向百姓低头。
自己是官,怎么能向低一等的人低头道歉?
若是反驳郁新,那就意味着自己认可茹瑺的道歉之举,而这很明显是一个容易授人以柄的事,在“教材之争”还没有结束的情况下,自己还是不卷入其他旋涡的好。
最主要的是,茹瑺也属于郁新、黄子澄之流,同为传统政治势力,现在茹瑺要倒霉,自己不踩上两脚已经是仁慈了,哪里还会为他说话?
朱允炆很难理解大明官员的思维,他们的认识与逻辑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