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的事情,徐院士一个人出就不太合适了,我们大家都可以拿出一些的。我相信以我们现在的实力,一定可以让这个奖项的影响力与含金量不低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
......
回到蓟京大学之后,徐佑拿出了一些时间,将自己有关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整理成论文的形式。
对于这篇论文,徐佑格外的慎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再决定如何去表述更好一些。
这倒不是因为徐佑担心成果无法在期刊上发表,徐佑本就像把它发表在自己作为审稿人的蓟京大学核心期刊上,论文发表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只是,哪些东西该些,哪些东西不该写,具体要怎么去写,这才是徐佑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
经过数日的撰写与修改后,徐佑终于对论文的终稿表示满意,并经过了其他几位审稿人的校验后,刊登在了下一期的蓟大核心期刊上。
因为忙于登月项目等研究工作的原因,徐佑已经有几个月没有在蓟大核心期刊上发布论文了。
当大家得知,这一次期刊上又有徐佑发表的论文之后,都非常积极的查看了起来。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世界冠军,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再次复出统治赛场的感觉。
而当大家仔细看起徐佑论文中的内容后,那种震惊之感顿时成倍的增长了起来。
即使大家对徐佑论文中的大部份理论,都是一副难以读懂的样子,但也知道徐佑这篇论文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徐佑发现了比夸克更小的例子,并认为这才是组成物质最基本的粒子!
这样的发现,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甚至并不亚于徐佑之前提出的高温超导机理。
()要知道,徐佑正是依靠高温超导机理的理论,才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拿到了诺贝尔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