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将进士科出现作为科举制度起源的标志。
但科举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一、投牒自应,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二、考试定期举行;三、严格考试。而隋代选官制度则不具备上述三个特点。隋文帝、隋炀帝的诏书都表明,参加选官的士人仍然必须先得到高官的举荐,制度上并没有给予他们投牒自应的权利。
隋代分科选举共三次,都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没有定期举行的制度规定。至于开皇七年(587年)关于诸州岁贡三人的诏令,也跟两汉时州郡每年向朝廷举贡士一样,人数既少,考试也不重要,不同于唐宋定期举行的全国大考。如果不以上述三点为科举制度标志,那么两汉察举也是科举制度了。所以,有人认为大规模正式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在唐朝,而不是在隋朝。
所以从唐以来,科举三要点已经深入人心。
读书人可以自行报名,考试定期举行,严格考试。
但是,大乾皇帝一登基,就改掉了科举三要点。
大乾百姓可以自行报名(不是读书人也可以?)
严格考试更说不上,因为居然不是以儒家经典为正宗?
之前丁毅废弃奴隶制,让各地缙绅分田于奴隶,已经引起天下士绅的的强烈不满,很多士族几十上百年的积累田产,被分割大半。
接着丁毅又分级设税,摊丁入亩,田越多,税越重,可以说,现在天下的士绅,都站到了丁毅的对立面。
大伙谁不知道,打天下靠武夫,治天下还是得靠士大夫,你丁毅倒好,现在根本不把天下读书人放眼里,把咱们的和那些农夫,商人,工匠等低贱人放在一个位置,你这皇帝,还想不想干了?
天下读书人愤概,而天下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