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有什么疑问,或觉的不妥之处,大伙都提出来,一起改。”
丁毅给他们每人差不多一叠资料,都是这次的改革资料,众人光看就要看半天。
当下,所有人也不再说话,低头细看起来。
写在最前面的,当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改革。
比如丁毅学自清朝的‘摊丁入亩’又叫摊丁入地,地丁合一。
这个政策,原本在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种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明朝,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四差银一起,都由地方官员征用,并不上缴明中\央政府,实际上这项收入多落入官吏的私囊。在明朝中央政府那里,也没有全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在行政及政策制定方面,中\央政府也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
丁毅在山东省等自己控制的地盘,都是按田亩数来收税粮,不收银子,与明朝也不同。
丁毅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清朝的摊丁入亩,不过清朝收的是丁银,丁毅收的是粮。
而且丁毅在山东各省收时,比清朝还狠一点。
清朝十亩以下每丁每亩为两分钱。
假设一家五口,有两个成年劳动,大概是一亩四分钱,十亩为四钱。
四钱银在明朝,那怕是一石一两银的低粮价时候,才不过四斗粮。
而丁毅十亩以下收两成粮,按一亩两石产量计,十亩二十石,两成就是四石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