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出发,抄锦州攻击清军的北面;一路从松山出发,渡过小凌河,攻击清军的东面;明军的主力则从松山出发攻击清军的南面。
而这个计划的一切前提是速战速决,从陈新甲计划的出发点来看,这似乎挺符合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明的基本情况,因为西北地区的农民军运动已经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朝廷在两面战事的情况下是根本拿不出足够的军饷来给出关的明军,而且此时的朝廷(包括崇祯本人)太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来缓和帝国的危机。
而身为辽东主帅‘督辽总督’洪承畴却认为应用打持久战的方法来应对,尽量避免与敌主力决战或者轻易进攻,当让祖大寿坚守,援军步步为营,不轻易与敌军接触,用时间把围城的清军拖垮,然后迫其退兵。
但这种战略思想的最大弊端就是“旷日持久,耗费钱粮”,日落西山的大明帝国已经再拿不出这样一笔庞大的军费来给洪承畴打所谓的持久战了。
最终,一向急功近利的崇祯帝和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一样,放弃了洪承畴的廉颇式稳守战术,选择了陈新甲等人的速战派的方案,并命令洪承畴立即出关解锦州之围。
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千里送人头还是小事,关键还送去了大量粮草和火器。
同样是崇祯十三年六月,崇祯下令救援的命令到了洪承畴那。
蓟辽总督洪承畴也没办法,当即调集各路兵马到山海关,计有大同总兵王朴(大同镇标+阳和督标)九千余人,宣府总兵杨国柱/李辅明(宣府镇标+怀来督标+柳沟镇标)镇八千余人,昌平总兵唐通(昌平镇标)六千余人,援剿总兵白广恩六千余人,蓟镇总兵徐敷奏五千人,东协分练总兵官曹变蛟九千余人,山海关总兵马科一万三千人,辽东分练总兵王廷臣(镇标一万人),辽东团练总兵吴三桂(宁远机动兵力--团练镇标一万人,辽东抚标三千人)。
全军八万人,号称十三万,另有四万多头骡马带着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