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月就有了?
到了现场后,王又安给了他一个炮弹,向他解释。
他们根据丁毅所说的,采用锥形信管插入炮弹内部,炮弹和百人敌差不多,包表是薄铁里面是火药和铁钉,还有火油,然后引信插入木制信管中,露出一点头。
为了试验炮弹外表的铁皮厚度,火炮打试射了上百炮,炸了三门炮,最后炮弹铁皮薄度定为大概现代二毫米左右为最适合。
太厚了,爆炸开后,没什么威力,太薄了,还没出膛可能先炸。
木管引信基本构造:木管的两头都是木头,中间一大段是空心的,里面放上燃烧速度很稳定的药埝。
《原历史上的木管引信炮弹,会在木管上面提前标好刻度,在发射时炮兵会根据距离的远近估算炮弹飞行的时间,然后在对应刻度上挖出一个孔(能够接触炮弹内部的火药),再然后把木管引信插入炮弹内。
木管上面的刻度是根据炮弹发射距离来标刻的,都是经过大量实验汇总计算出来的。打个比方:燃烧一根香的时间内,你能跑十公里;那么炮弹要飞五公里,就用半根香;2.5公里就是四分之段香,就这样提前在木管上标好刻度,所以能控制炮弹在设定的距离中及时爆炸。》
但现在丁毅不懂这个,工匠们更不知道,所以他们的炮弹没有刻度标记。
至于炮弹下面有木头,开始工匠们都很奇怪,也没打算装,结果发现,这样打出去的炮很不准(打不准,因为重心不同了,他不是原本圆滚滚的炮弹,上面有露出多余的部分,影响重心。)
射程也很近,(射程近是因为这空心炮弹的厚很薄,承受不住大量发射药爆燃后的压力,所以开花弹需要用低膛压的火炮,那自然打的近)。
听到这里,丁毅恍然大悟,炮弹下面有木头,这不就是和现代炮弹一样的形状,也是将来进一步炮弹的发展方向。
王又安他们通过几个月的试验,一步步改近,按丁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