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人对这些欧洲人的印象,和那些印第安人对欧洲人的初始印象没有什么区别。
“一些肤色古怪的人在科特登陆。他们穿着铁衣、戴着铁帽子。吃白色的石头,并大口的喝红色的血。他们的武器如同惊雷,连须弥山都能震倒。”
这个原初的印象,不算好也不算坏,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后来葡萄牙人强制改信之类的事,自然会引发佛教的反击,僧侣阶层是笔杆子,他们当然不会说异教徒半点好话。
不过最为关键的,或者说最为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的改变。
锡兰有兴修水利的传统,在这个雨季旱季交替的岛屿,没有水利设施,就没有发达的农业。
种姓制度、村社制度、小农经济,这是原本锡兰的经济基础。
但是,葡萄牙人,以及后来的荷兰人,对水稻没有兴趣。他们有兴趣的,是香料。
锡兰的王国,存在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欧洲人想要的锡兰,是一个标准的殖民地经济体系,主要生产各种经济作物。
至于兴修水利、挖掘水库、保证灌溉、治水安民……对不起,欧洲人没兴趣。搓肉桂、晒胡椒,也根本用不着水利设施。
从葡萄牙人开始统治到现在,肉眼可见的毁灭了锡兰原本的经济。
欧洲人不管也就罢了,各个封建贵族都在和欧洲人做生意。原本没有大生意可做,就是标准的中世纪自给自足模式,自己的领地内还是要修一修水利设施的。
欧洲人一来,这些封建贵族们更愿意叫百姓搓肉桂、种胡椒,以换取金钱、军火、枪械……
近二百年来,大量的农田荒芜、水库荒废、水利设施失修、西南部的沿海平原大量丧失……
种种这些因素,导致锡兰的文明程度大步后退。
后退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