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历差不多吧,我美术联考拿过全县第一,高考成绩也不错,但是被报考的学校退档了,本来想复读继续深造,但是当时家庭和自身的原因放弃了。
出来工作六年了,做过很多很多的工作,从未放弃画画,因为从小就喜欢,喜欢的东西就要坚持。”
“如果你在青春时看到此片,请庆幸韶光未逝,请珍惜时光。”
“这片子的质量完全可以上全国院线啊!”
“我童年期望自己能有一番作为不平庸,我的梦想绝不是买一套房子。”
“在大学宿舍看的,哭的稀里哗啦,我很奇怪明明还在校园,为何对此片有如此共鸣?”
底下还有真诚询问的:
“哥们,我想问你,不上大学真的就没路走了么?”
然后一串回答劝慰:
“不是没路走,只是上了大学以后路更好走,当然是建立在好好学习上。”
“过来人说句心里话,哪怕混呢,你也得混个大学文凭。”
“突然觉得现在就业压力好大,以前明明没有这种焦虑。”
“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啊,这才几百万,等一千万的时候,国家都该头疼了。”
还有堪破真理的:
“我觉得好奇怪,明明兜里连1千块钱都没有,却莫名认为10万块钱很少。”
“那只能说明,钱毛了!”
“不,是贫富差距加大了,网络时代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家正在逐渐认识这个世界,偏偏自己还活在现实中。”
后世有一个词很火:焦虑感。
这种焦虑感如何产生的,大概就因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钱的更有钱,穷的一直穷。在2010年,刚好是感觉到了这个兆头。
《老男孩》也戳中了这部分人的点。
…………
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