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人世间 > 第七章

第七章(2 / 26)

里半长。那种胡同,不 能与北京的胡同以及南方城市的弄堂相提并论。后一类胡同,不论多么 窄,两旁的房子都是砖或木结构的。郑娟家住的那条胡同里根本没有砖 房,也当然不会有南方才有的木结构房 一约一里半长的胡同两旁,挨 得非常紧密的土坯房几乎连成了两道黄泥墙,家与家户与户的分离,完 全由那种黄泥墙上开出的低矮而朽残的门来显出。那条胡同的家家户户 也曾有过门牌号,二十多年过去了,再就没更新过。若使每户人家都有 门牌号,将是一件特麻烦的事。曾有过的门牌号所剩无几,要发现一个 得在最佳距离用望远镜慢慢寻找。

“上坎”是由黄土层形成的。黄土是脱坯的理想土质,脱坯盖房子 是最省钱的方法。穷人缺的是钱,有的是力气。先后几批穷人,不约而 同地相中了那地方。他们就地取土、脱坯,于是一户又一户穷人们的家 便在那地方接连出现了。穷人之所以为穷人,除了穷,还表现于他们对 人生并无所谓长远考虑,基本上都是过一天算一天的活法。对于家,用 他们的话说是“住处”,也断不会有多高的想法。他们当初经历战乱、逃 荒而驻足于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条活路。对于“住处”,所持往往是暂时 能住就行的态度。设身处地站在他们当年的角度想一想,不持那么一种 态度又能怎样呢?像周秉昆的父亲那样的农民,在他们中少之又少。何 况周家在农村时是较富裕的中农,他父亲闯关东时是带了十几块大洋 的。既是暂时的住处,那些仓促而建的土坯房就都很小,也很矮。添丁 增口了,孩子长大了,实在住不开了,只得又脱坯,加盖一间半间的。四 周空地少了,便只能见缝插针马马虎虎地盖成,于是家家户户连成一 体,再无空地了。所留的走路的地方,越来越窄,有的地方窄到仅一米 多宽。

直至“上坎”的一些人家联名抗议,街道委员会贴出了布告,胡同 里的人家就地取土脱坯的现象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