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好汉桌前一一摆上。
那好汉拿起酒来,一饮而尽,也甚是惊奇,叫道:“这酒好生有力气!”
说罢,又拿起余下两碗,全数倒入口中,豪爽不已。
三碗过后,那好汉还想再饮,却见店家已将酒坛抱走,不由皱眉:“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
那店家抱着酒坛笑道:“好汉不知,我这酒只卖三碗,多了便不卖了!”
“哦?”
那好汉一听也是奇怪:“为何只卖三碗?”
店家便笑着向他讲了这三碗不过岗的来历。
“原来如此!”
那好汉听完,立时大笑:“店家放心,我非世间俗子,莫说你这村酒,就是蒙汗药来,我也吃得他十八碗,莫要再说,只顾筛来,不怕武松少你的酒钱。”
“武松?”
听好汉道出姓名,那店家也是一惊,叫道:“可是阳谷县那武家二郎?”
武松双眉一挑:“店家识得武松?”
店家笑道:“武家二郎乃是阳谷县的一大好汉,曾赤手空拳将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当街打死,为阳谷县百姓除去一害,这等名声周遭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武松当街打死一恶霸?
这与水浒原文有些出入。
水浒原文中写的是,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只道他死了,因此一径地逃来,投奔柴进处躲灾避难,一年有余,后来打听得那人却不曾死,救得活了,便要回乡去寻哥哥。
这是原文。
但如今却被苏问删减改写了,清河县与阳谷县并为一地,那为官吏的“本处机密”也改成了地痞恶霸。
这删改一是躲避风险,毕竟水浒传是一本“反书”,苏问可不想说着说着就给人下大狱。
二是树立正确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