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带名字的建筑或景物,便有十二处之多。
迟余从镜清斋转右走,游廊里穿行,过抱素书屋时,瞥了一眼东南角的韵琴室,随后忍住了上石桥上的冲动,再往前走是焙茶坞。
焙茶坞之后,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是罨画轩。
罨画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原意是指色彩鲜明的绘画。
晚唐韦庄《归国遥》里的句子,罨画桥边春水。几年花下醉。
明杨慎《丹铅总录·订讹·罨画》里说,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
后来,罨画就用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的艳丽多姿。
所以这里的罨画二字,就是指坐在这轩内,可欣赏如画的自然景色。
另有罨画溪,是个溪水的名字,沈周曾沿着罨画溪泛舟,后创作出了罨画溪诗画。
罨画轩往里走,是斜向上的游廊,一直到最高的叠翠楼,叠翠楼上,可以南看北海,以及此时已经完全被雨幕遮住的白塔。
从叠翠楼的北侧游廊向北看,可以看到什刹海。
据说,当年那位喜欢挪用海军经费的老太太,修斋内建筑,并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斋门。
然后她就在叠翠楼上,北看晚上什刹海的灯火通明、游人如织。
八国联军时,这里是岛国侵略者的司令部,静心斋遭到肆意破坏。
再后来,袁世恺时期,这里大加修缮,作为外交部宴请宾客的地方。
建国后,这里是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办公地,解放后普仪也曾在此办公。
81年,静心斋始归还了北海公园。
迟余想着,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历史的共鸣吧。
叠翠楼直插下来,是画峰室,再回到了镜清庙。
这一圈走下来,音乐声和着雨声,电影的画面叠加着雨幕里的画面,脑海中那些歌词像眼前的游廊一样穿行着。
坐在廊下,看着这满满是江南